CITY西安—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资讯新闻站点
生态平台同步建设 西安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1日   文章来源:华商网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阅读量: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近年来城市产业发展的主基调。高速成长中的西安,创新的基因一直贯穿发展始终。

而一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往往被视为衡量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今年3月,西安市支持硬科技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的消息显示,西安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00余家,同比增长40%以上,1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或过会,创历史新高。

西安还有更大的目标:

9月29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西安市关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工作措施》(以下简称《工作措施》),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西安创新资源富集优势,2021年到2023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达到7000家、9000家、10000家。

这是一个崭新的目标,但西安奋进的步伐,早已迈开。

生态平台同步建设

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西安出台了不少,此次颇有不同。重点在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工作措施》提出,要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入融合、双向发力。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力量,西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市属高校课程体系,推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广创业导师制度,支持市属高校聘任科技型上市企业创始人等为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工作措施》同时提出,提升技术转移市场化服务、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管理、推进“城校企”协调创新深度融合等落实措施。

提升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搭建上,《工作措施》提出了新目标——2021年到2023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达到25家、27家、30家,功能齐备的创业中心县域、重点镇和产业集中区全覆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达到7000家、9000家、10000家。

同时支持驻市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或联合建设大学科技园。到2023年,力争大学科技园在综合类、理工科高校全覆盖。

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措施》提出,西安将实施“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工程”,每年组织1000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并实施“西安英才计划”,建立“人才+项目”评审机制,围绕“6561”现代产业体系,遴选支持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实际贡献突出的人才及团队。

科技成果转化再提速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是西安一直发力的方向。究其根源,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且科研成果突出。

数据显示,西安拥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63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30万,62位两院院士,各类科研机构460余个,以及近百万专业技术人员。

专利领域,西安实力同样突出。截至2020年底,西安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4898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8.00件,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在西安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之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西安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也日益完善。

早在2018年,《西安市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条措施》就提出,引导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现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加快高校院所向企业输出科技成果。

此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接连出台,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象征。

借助科技创新,西安的不少产业进入了国内领先阵营,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为例,其集中攻克突破了5G移动通信领域一系列关键技术,5G基站侧天线技术相关成果打破了国外行业巨头的垄断。

再比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被定义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10月8日,《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试行)》发布,15条普惠性政策措施,力争满足秦创原总窗口当前加快聚集科技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下,西安再次强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技术成果转化,并且提出明确的目标,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可见一斑。由此必将吸引并带动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让西安的现代产业更具竞争力。



友情链接: TVC文案 | 可研报告 | 贵州网 | 长沙网站制作 | 百度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