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西安—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资讯新闻站点
 受访者认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内容同质化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19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阅读量:  

 受访者认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内容同质化

  当下,愿意为知识付出注意力和金钱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的兴起,泛知识类短视频受到人们的欢迎。不过,在众多视频up主(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编者注)一拥而上,输出“知识”和观点博关注的同时,泛知识类短视频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内容同质化被受访者指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43.6%的受访者指出泛知识类短视频侵权问题多发。

  受访者认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内容同质化

  成都某公司UI设计师高志远(化名)经常浏览设计类和时评类短视频,他觉得现在泛知识类短视频变多了。“以前说到知识,我们可能容易想到精通该领域的专家。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很多在某一领域有所积累的普通人做起了泛知识类短视频。有些称得上知识广博、观点独到,看完有所获益。也有些只是玩噱头、炒热点,没什么营养和创意”。

  上海某高校心理学系学生李卓成(化名)最近在制作心理学科普短视频,打算做一个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在浏览其他心理学科普短视频时,李卓成发现,大多数科普短视频都是真人出镜,正面拍摄,内容也较为雷同。“如果不是讲解者足够精通所讲的领域,或者有显眼的头衔,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调查中,内容同质化(63.9%)被受访者指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43.6%的受访者指出泛知识类短视频侵权问题多发。

  2020年11月,12426版权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累计监测到3009.52万条侵权短视频。独家原创作者被侵权率高达92.9%。

  李卓成觉得,泛知识类短视频雷同不仅有抄袭的嫌疑,也可能导致受众审美疲劳。“心理学学者、心理治疗师这些专业人士都开短视频账号了,我得好好琢磨文案,提升趣味性,才能获得关注”。

  泛知识类短视频应成为启发受众思考和探索的存在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还有:伪科学泛滥(50.3%)、难以借此系统学习(47.3%)和不利于独立思考(26.2%)等。

  “有些自称心理科普的‘心灵鸡汤’账号,讲者张口就来,对内容的科学性完全不负责任。”李卓成发现,心理科普视频中夹杂着不少伪科学的东西,让他觉得有点气愤。“泛知识类短视频因为有了‘知识’两个字的加持,显得比较高大上,但是内容良莠不齐”。

  “泛知识类短视频,尤其是评论类内容,一般看起来挺有逻辑的,让人觉得很可信。但是作为普通受众,我不是很能分清视频里讲的到底对不对。”高志远回忆,有一次他和朋友因为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吵了起来,两人引用了很多自己看过的短视频里的观点,“后来我想了想,其实我们都没有仔细去了解事件本身。因为看过一些视频评论,就觉得自己很了解,很坚持,其实各自坚持的不过是别人的观点”。

  高志远觉得,年轻人崇尚知识是好事,但是学习总归是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情。“光靠看短视频学东西,可能不但学不到真知识,反而变得肤浅固执”。

  李卓成觉得,泛知识类短视频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用碎片化时间学东西的需求,但是看这类短视频时,不该只停留在消费知识的层面,对其内容更不能尽信,“泛知识类短视频应该成为启发受众思考和探索的存在”。

  本次调查的受访青年中,00后占21.6%,90后占53.4%,80后占22.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