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西安—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资讯新闻站点
《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2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阅读量:  

10月29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印发,西安市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工作思路】

西安市将紧扣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以“五项要求”为统揽,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以“五强”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为主线,以产业布局、平台构建、政策支持为重点,着力推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构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坚持协同联动,错位发展;

——坚持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坚持要素支撑,协作配套;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

【发展目标】

★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创新性引领,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支撑“6+5+6+1”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到2022年,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布局,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力量;全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等5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重要动能;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现代金融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保障;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合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形成6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产值超百亿企业达到20户,基本建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创新协同化,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

【空间布局】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间中心的文旅商贸核心。主要包括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形成以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为主的城市文旅商贸核心区,优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三带”:指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航天基地、长安大学城、高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产业带以经开区为引领,主要包含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经开区、高陵区、渭北临潼工业新城、航空基地、阎良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曲江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曲江新区、灞桥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临潼区、蓝田县等区域。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产业。

★“一通道”:指从空港新城连接高铁新城到国际港务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临港经济、临空经济。

★“多板块”:指各区县、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明晰发展的重点方向(对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及房地产业等全域性产业不做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

【平台与路径】

★优化支撑平台

——增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坚持开发区带动战略。

——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强化园区化承载。

——坚持龙头企业引领。

★明确实施路径

大力实施支柱产业提升工程,以新兴产业作为带动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发展能级内涵,抓重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做好5个方面10项工作。

●实施创新驱动

完善创新体系。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众创载体达到3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到2022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户、制造业创新中心10个以上。

●实施双招双引

建立精准招商机制。2022年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或其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50家以上。

加快招才引智。2022年全市各类人才总数争取突破380万人。

●实施融合发展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到2022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00户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个以上,西安工业云平台注册企业达到15000户以上。

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在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领域,遴选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示范项目和企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

●实施品牌建设

提升企业品牌。到2022年,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户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户以上,新增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10户以上、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10户以上。拥有陕西质量奖企业18家、市级质量奖企业25家以上。

打造企业家品牌。到2022年,分类培育500名高新技术企业家。

●实施提质增效

推行标准立市。到2022年,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标准的能力居于副省级城市前列,培育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160家以上,制定引领产业发展的“西安标准”60项以上。

支持供应链“本土化”。围绕提升本地配套率和自给率,支持本地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或在本地培育配套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

【重点产业与布局】

围绕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按照有优势、有基础、有规模、有条件原则,明晰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支撑平台,力争构建定位明确、链条完整、集群发展、协同高效的产业支撑体系。

★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发展重点

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芯片、电子新材料。

——汽车发展重点

商用汽车、乘用车、专用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后市场。

——航空航天发展重点

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航天产品制造、航天器运行管理、航天资源应用服务。

——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重点

电力装备、专用通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

——新材料新能源发展重点

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产业、材料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发展重点

做强现代中药、做优化学药、做大生物药、做精医疗器械。

★提升价值链,做优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金融发展重点

做强金融市场主体、优化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领域创新。

——现代物流发展重点

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做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联内通外的物流通道、建设智慧物流发展示范区、统筹城乡物流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物流空间节点布局。

——检验检测认证发展重点

优化公共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发展新型检验检测服务模式。

——研发设计发展重点

壮大研发设计产业规模、打造研发设计新业态新模式。

——软件和信息服务发展重点

软件服务外包、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关键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促进软件企业服务化转型发展。

——会议会展发展重点

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着力提升会展国际化水平;创新会展模式,打造知名会展品牌;提升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承载能力;优化会展业营商环境;健全统计监测,提升会展信息化水平。

★聚焦多维度发展,做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发展重点

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夜游经济、推动文创产品开发。

★突出新基建,做大新兴产业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发挥本地科技、产业和市场优势,聚焦人工智能、5G、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向,把握国家推进“新基建”机遇,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扩展新兴产业场景和应用,以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西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人工智能发展重点

智能软件产业、智能硬件产业、智能运载工具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智能安防产业、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G试点应用示范、大力发展5G产业。

——增材制造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装备材料产能、加强技术应用推广。

——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

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和集成应用。

——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重点

以政务数据为突破口发展行业大数据、以企业为主体发展产业领域大数据、推进行业和产业领域大数据融合创新、加强云计算开发平台建设、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

【保障措施】

★建立工作机制

——围绕统筹推进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成立工作专班,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把抓产业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到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打造、重点项目建设上;积极推行“链长制”,按照区域重点产业布局方向,梳理产业链集群“群主”和“链长”,制定年度产业发展计划,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建设。

★严格产业准入

——由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和统筹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协调招商引资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有序流转,对于合作招商项目,在招商引资考核指标、经济指标、能耗指标和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首谈地一定比例的利益分享。对签约项目要加大跟踪落地力度,做到签约就要落地,落地就要开工,开工就要投产,投产就要见效。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招商项目,优先供地,优先办理手续,市级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对不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的,原则上不得新上项目。

★优化土地供给

——合理确定全市产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适当提高产业用地比重,合理确定各区县、开发区年度制造业土地供应占比最低标准,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需求。控制住宅等配套设施用地,并统筹安排好开发建设时序。严格按照各区域产业定位对落地项目用地进行管控,优先保障重点发展产业用地,通过发挥土地供给调节功能,逐步解决好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格执行《西安市产业用地指南》明确的产业用地控制标准,严把产业用地项目准入、审批、供应、监管、退出及行业评估等环节,实现土地高产高质高效集约节约利用。

★加强资本支持

——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全市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以产业发展形成增量循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探索建设权益类要素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要素类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龙门行动”计划。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发展普惠金融助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提升营商环境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打造 “四最”西安营商环境品牌。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千方百计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发挥好“市长特别奖”对企业家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形象、经济上有实惠。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营商环境建设,对于制约企业发展的用地、拆迁、要素保障等问题,要靠前协调解决。发挥区块链新型可信信息互联技术的作用,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运用,坚持“一门、一次、一网”要求,加强政务绩效管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